今年春节档好片如潮,几位百亿票房演员之争犹如神仙打架,最终黄渤赢了。
近期,灯塔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黄渤以主演电影总票房101亿元的成绩率先迈入百亿票房的行列,成为了国内首位百亿票房男演员。
图片来源:@圈教主
01
长得有点磕碜的青年
从影18年,参演电影作品近40部,奉献了数十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其中6部为10亿级影片。这些是他27岁之前根本想象不到的画面。
2000年,管虎在拍电影《上车,走吧》时,需要个会说山东话,长得磕碜点的男演员,身为主演的高虎一下就想到了自己兄弟黄渤。
黄渤(左)高虎(右)
起初黄渤是拒绝的,他根本没演过戏,但高虎说没事儿你就来吧!第一次拍戏的黄渤对片场一窍不通,高虎经常要提醒黄渤别出画面。
也许正是因为其原生态的表现,这部电影斩获了2001年度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
但黄渤也清楚的知道自己非科班出身的底子在这个圈里混不长。于是,他选择先提高自己,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第一年落榜,进修一年,第二年进入北电配音班。这时黄渤27岁,同班的刘亦菲才15岁。
或许正是应了那句老话,认真刻苦的人终将得到回报。
当黄渤以为自己就往配音方向走的时候,管虎再次找到他作为主演拍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这次又得到了高口碑的回应。
接着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疯狂的石头》里很混的跟班黑皮、《斗牛》里出了无数表情包的牛二、《人再囧途之泰囧》中出演反派“歪脖子”高博等等……
久而久之,黄渤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票房保证。
02
人生的代名词—逆袭
当演员这条路越走越稳时,黄渤推掉了戏约,转身投入了导演梦想,在2018年完成了处女作《一出好戏》。
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使黄渤成功的让众人看到他作为导演的能力。
除此之外,黄渤还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投资人,早在2011年黄渤就成立了个人工作室。《人再囧途之泰囧》就是工作室第一个项目。
从一个“长得有点磕碜”的青年,到金马影帝;从只能进修,到如今后来者都要称一声黄老师;从最初涉身投资人,到成为阿里影业的股东。
在浮浮沉沉的圈子里,选择不断的学习,保持着自己高情商高智商的品性,直到获得如今的成功。
逆袭,就是黄渤人生的代名词。
03
同是天涯逆袭者
同为人生的逆袭者,下面这位中国小伙儿的人生也与黄渤一般精彩。
2016年5月26日,一个来自中国农村小伙儿站在了哈佛的毕业典礼上了。
他是首位在哈佛毕业典礼上获此殊荣的华人学子,与他同台演讲的特邀嘉宾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他是谁?
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博士,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曾入选美国《福布斯》杂志“30位30岁下医疗健康领域青年俊杰”和选世界顶级智库阿斯彭研究院(Aspen Institute)阿斯彭思想界聚焦健康学者。
《福布斯》
前段时间某蒙的一篇《一个XXX之死》捏造了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被社会遗弃最后赴死的故事,里面的毒鸡汤让许多信奉毒鸡汤的人纷纷中招。
何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他觉得挺无奈的,因为何江就是寒门。
上世纪80年代的湖南农村,像当时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以土坯房为主,孩子的零食以糖水为主。
1988年,何江就在湖南长沙停钟村这样一个普通农户出生,努力考上大学的那一天是他第一次走进城市。
那时候,何江怎么会想到自己以后能站在哈佛的典礼上作为代表发言,他只能想起从家里出门时,父母不断在自己嘱咐的事情——好好学习。
与何江有相似境遇的学子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个都能遇到何江的父母,他的家庭是让他拥有如此成就的最大后盾。
04
陪伴与培养
何江在湖南台节目《儿行千里》中受何炅采访说过,每天自己都会看好时差和国内的父母视频。
中美时差大约12个小时,中国的中午是美国的午夜,但再困何江都会克服,只为给父母一丝在远方的陪伴。
就像小时候父母给予自己的一样。
与停钟村其他在外打工挣钱的父母不同,何江的父母一直都在孩子身边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何江的记忆里,无论父亲在白天干活有多累,午夜都会给自己和弟弟讲一个睡前故事,所有故事的中心思想无一例外,全都是好好学习。
久而久之自己和弟弟也挺纳闷的,一个高中都没毕业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父亲,是从哪里知晓这么多故事的?
上大学之后的何江曾问过父亲这个问题,父亲笑道,自己哪有时间去看这么多故事,基本都是编造的,为的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给何江和弟弟培养一个要好好读书的思想。
此外,父亲对兄弟俩要求非常严格,别的孩子在小溪里摸鱼抓虾,兄弟俩在写作业,作业写完了还要自己自习。
那时觉得爸爸很‘霸蛮’。但现在想想,这是农村环境下的最佳选择。
严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何江的弟弟虽没有出国深造,但也是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在上海奋斗出了一番事业。
05
鼓励
相比较父亲的严格,母亲就相对慈爱多了。
何江母亲识字不多,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翻看何江兄弟俩书本时,有不会念的就让他们读给给自己听。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三个人一起讨论说出自己想法。
在母亲眼里,学识没有年龄之分,她没有把他们当做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向他们请教,何江和弟弟自然也非常乐意给母亲当“老师”。
决定申请毕业典礼演讲之前何江是犹豫的,他不是很自信。但美国教授Diana Eck非常热情鼓励他,他燃起了让外国人听一听中国声音的强烈欲望,于是他勇敢的走上了讲台。
那时他突然意识到,当年深处农村从未见过世面的母亲,无意中给了自己和弟弟具有西方特点的教育——以鼓励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何江在毕业典礼演讲以幼年时被蜘蛛咬伤,母亲用传统土法治疗的故事为引,解释自己的科研意义。
母亲是何江走上生物科研的最大契机。
06
逆袭
纯正的英文,是从农村走向国外的何江最难克服的一个大关。
“学英语,跟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样,没有捷径。”
初到县城上高中的何江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和城里同学英文水平的差距,他决定狠抓英语。
他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放在床头,有空就拿出来看,遇到不懂的就在旁边做大段的标注。
到了大学,他发现中国留学生总是会扎堆一起聊天,这让他觉得缺少了学习英语的环境。于是他硬着头皮申请当哈佛本科生的辅导员。
更多的与美国人接触交流,让他终于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的最后一轮脱稿模拟演讲测试中,他没有露怯。
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并不是何江第一次获得一所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他还曾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其实所谓逆袭,都是通过努力应得的奖励。
如何努力?自古以来盲目无主的努力基本都是白费。
只有摸索前人的道路,探寻有过成功的经历,才能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
何江能从中国农村走上哈佛学堂,他宝贵的自身经历和学习方法正是我们一直追寻的逆袭之术。
来源:健康医道